作者
米高
有一件很诡异的事情:
生活中总有一些特定的人,只要和他们呆在一起,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哪哪都做不好,感到慌乱和自卑。
有没有想过,其实问题并不是出在你身上。
相信自己,你并没有那么差劲。
你并没有那么差劲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A约好一起去逛街。
去到商场,试穿一条短裙,A瞥了一眼,脱口而出:“你这腿也太粗了吧!不合适。”你尴尬地看下自己的腿,最终狠心放弃。
喝下午茶,她督促你:“你那么胖,不要再点全糖的。”听完虽然不太舒服,但还是点点头。
随后你们去试化妆品,在人来人往的商场中,A就像个百科全书一样,从毛孔粗大到肤色黯淡,大声地帮你分析所有的皮肤问题,最后帮你淘到了一个合适的产品。
在和A的交往过程中,她虽然总在提醒你、帮助你,但你内心却五味杂陈:
她说得挺有道理的;
看来我是真的有很多问题;
我真的很差劲。
尽管每次见面,你都尽量调整自己到最好的状态,但还是会猝不及防地,被她找到新缺点,因此你经常很泄气。
在现实生活中,你也许还会有这样的感受,例如:
不停地指出你有生活漏洞的父母,让你怀疑自己无法过好生活;
永远在谴责你有育儿问题的伴侣,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我们会下意识地认可他们,然后试图去改善,但也常常因为无法达到让他们满意的点,感到很无力。
如果你也有着这样的经历,时常感到自卑和委屈。
那么这篇文章很合适你:
当你长期遭遇某人或某个团体对你施加这些压力,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很差劲。
实际上,你很可能遭遇了人际暴力。
人际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
身边的人有时会帮我们指出来,这本无可厚非。
但人际暴力常常就很隐蔽地躲在这些小指正中,让我们很难区分。
这位网友顿悟了她所遭遇的人际暴力。
几个月前,她和朋友一起去旅游,回来后忍不住找妹妹倾诉:
我用英语和一个问路的外国人愉快地聊天。这个过程中朋友在一旁闷闷不乐。我感到很奇怪,结束后一问,她说:“你蹩脚的发音让我感到尴尬。”
之后的旅途中,我有意识地避开和外国人聊天。我甚至开始纠结,我的口音那么严重,是不是该去报一个口语班了?
妹妹听完,摇了摇头:
我之前也提出过你有口音问题,但你为什么不那么自卑,反而还能和别人嘻嘻哈哈地沟通?
因为我当时和你说,尽管你的口音有一点小瑕疵,但目前完全不影响你和别人进行交流啊。
如果一个人真的在乎你的感受,她肯定会像我一样,客观地看待你的缺点,并用尊重你的方式和你沟通。
这名网友这才恍然大悟:
同样是指出我的缺点,为什么唯独这位朋友让我感到不舒服呢?
因为这位朋友表面上虽然为我好,实际上却不断给我传递“我很胖”(实际上我不满斤)、“我很丑”、“我什么都做不好”的信息。
这已经可以归结为一种人际暴力了。
“为你好”与“人际暴力”是有根本区别的。
给大家举两个工作上的例子:
场景一
▽
我今天在工作中犯了不少错误,上司一一揪出了问题。
我很挫败,拉着同事去茶水间透透气。
恰巧上司经过,我顿时就紧绷起来,结果他一改刚才的严肃,笑着说:“好好放松一下,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我如释重负,在未来的工作里安心提升自己。
场景二
▽
我把整理了很久的报表交上去,上司单独拎出一个小错误,开始数落:“你大学学历又怎样,还不如我的小学文化水平。”
从此,只让我做端茶倒水的杂活。
一次我把水杯递给他时,他刚好在打电话。我不敢打搅他,就在他面前端着水杯,等候命令。
结果他挂了电话,瞪了我一眼,当着所有同事的面说我:“你这人真死脑筋。”
几个月下来,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我感到精疲力尽,觉得自己很差劲。
为什么场景一中的人可以很快就恢复精神气呢?
因为上司的纠正,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不是要故意为难个人本身。
而场景二,表面看来,上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工作顺利进行,但他的羞辱等恶意行为,已经严重贬损和否定了他人的人格,让下属整天提心吊胆,自我怀疑。
确切地说,他给下属打了一支叫“人际暴力”的毒针。
根据人际暴力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①恶意为之、毫无同理心
拒绝和你交流;
故意在各种场合排挤你;
对你进行个人攻击;
威胁和恐吓你离开。
②有长期且重复的迹象
每周至少出现一次;
不断重复同样的言语或行为。
③从属性
抓住你的软肋,在精神上控制你;
利用不对等的关系,有意或无意地凸显自我。
④擅长“秋后算账”
让你“低人一等”成为共识后,
冷不丁地拿以前的事来奚落你;
进一步巩固先前不平等的势力。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认为:
人际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施害者通过动作、言语、举动、态度等手段摧毁受虐者的自尊,使其丧失自我认知。
换句话来说就是:
不把你当人看,对你进行情感隔离、情感控制、情绪指责等。
无形却常见的人际暴力
除了上下级关系,人际暴力在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同伴关系里也很常见。
这些无形又高级的人际暴力,产生的后果包括:
①自我怀疑和贬低
在电影《无问西东》里,许伯常与刘淑芬曾经是对琴瑟和鸣的小情侣。
婚后,许老师却把妻子当作空气,每天躲在书房里拼命改作业,夫妻各过各的——这本质上是一种情感隔离,也是人际暴力的一种。
即使刘淑芬把许老师的杯子摔坏,许老师也宁可用自己的饭碗喝水,也不用妻子的杯子。
一次次的隔离,让刘淑芬陷入自我怀疑:难道我真的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吗?
最终,她万念俱灰,投井自尽。
在面对上司的人际暴力时,下属也曾经像刘淑芬一样自我怀疑:
难道我就真的这么没有竞争力吗?我这么差劲,怎么敢跳槽?除了打杂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什么都不会。
即便后来到了新的公司,一开始还是会战战兢兢,唯恐做错什么事情,害怕被别人看出来自己真的不行。
当一个施害者实施暴力时,往往会用两种方式。
一种是莫名地对你冷漠,让受害者不断猜测: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他要这样对我。
另一种是反复挑剔你明显的缺点,让受害者不得不承认:
他说得对,我真的很差劲。
无论是哪一种,受害者最后都会陷入深深的猜想和自我否定,甚至长期被困在这段关系里,没有勇气再去开启一段新的关系。
②矛盾心理:内疚与抑郁交加
当人际暴力包裹着“为你好”的外衣时,会让人产生更加复杂的负面情绪。
你首先会感到一丝不快,随即一股强烈的内疚感泛起,把你的不快全部压下去:
他是为我好才这样做的,我怎么能这样想呢?
久而久之,这种无法发泄的不适感,就会在心里堆积,变成一种幽深的抑郁。
这种矛盾心理,在网友和朋友B的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朋友B一路来以“为你好”控制她的方方面面,导致每一次朋友B邀约去逛街和旅游,这名网友其实都不太情愿。
一旦这个念头出来,网友就会质问自己:她对我那么好,怎么可以拒绝她?
这种内疚逼着她一次次赴约,尽管每一次待在朋友B身边都感到很无力。
这个过程中,内疚感和抑郁感轮番上阵,让人矛盾极了。
③对关系抱有怀疑,逃避一切的关系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被群体暴力的人身上。
当一个人被集体排挤和孤立时,只要收到相关的信号,就会触发自己的恐慌。
以至于他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甚至为了避免伤害,直接逃离一切关系。
一名中学生也遭遇了人际暴力。这几乎毁了他的整个中学生活:室友悄悄将他无意吐槽另一个人的短信公诸于众。
尽管他第一时间向对方道歉,但还是阻止不了流言蜚语传到了全班,甚至全校:他成绩这么好,怎么会是这样道德败坏的人?
因此最好的朋友疏远他,走廊上同学们的眼神和话语也透出了很多嫌弃和恶意,他每夜失眠,不敢与人亲近。
后来有一次,隔壁班的一位朋友专门过来问候他:“你最近还好吗?”
他那一瞬间的反应是:
他突然来关心我是什么意思?
他难道不知道我那件事吗?
他难道是想嘲笑我是个道德败坏的人?
他最终压抑住内心复杂的思绪,冷冷地回应:“还行。”
在普通人看来,这只是简单的一句关心,但他却明显感觉对方在嘲笑自己,甚至想要攻击自己,以至于马上打起了退堂鼓,不敢和他说出被自己压抑的心声。
一直到上了大学,他才从周围人笃定的善意中,慢慢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
如何应对遭遇人际暴力后的创伤
经历过人际暴力的人,很容易以为超负荷的模式就是生活常态。
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内心追求幸福与快乐,是人性使然。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遭遇人际暴力后的创伤?
1.意识到人际暴力不合情理
在电影《少年的你》里,周冬雨饰演的陈念不止一次被“校霸”魏莱打、剃头、扒衣服、录像。
为什么陈念会成为众矢之的?
她只不过出于善心,帮另一个被欺凌的女孩披了一件外套而已,却像每个被冷落、指责、控制的人一样,承担着莫须有的错。
事实上,这种暴力,可能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的无意识,也可能是人性本身存在的恶。
这种“恶”所产生的人际暴力,不符合情理,更加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陈念的一个动作、我的一个缺点,真的证明了我们是个糟糕到可以被欺压的地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只有意识到这种暴力的不合理,我们才能跳出自我怀疑、内疚、抑郁、绝望的怪圈,真正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2.直接离开
美国作家琼·狄迪恩写道:
意识到自我的内在价值,就有可能拥有一切:能够辨别是非,敢爱,也敢漠然。
所以,在某种人际关系上,我们是可以保持冷漠的。
当我们遭遇人际暴力时,最好的策略就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甚至离开。
武志红老师推荐过一本心理学书叫《不要控制我》,里面提到一个故事:
有个朋友去喝咖啡。有人对她说“笑一笑”,她继续喝咖啡。那人说“你笑一笑”,她对那个人说“你说什么?”那个人说:“你笑一笑”,她说“你说什么?”那个人落荒而逃。
故事里的“她”以不理睬来对抗“那个人”,可以让他意识到,他的情绪控制对她来说毫无用处。
这样的话,事情很快就会平息下来:因为他找不到人来“打架”,只好放弃。
在人际暴力中,当我们看清对方的有意伤害,不认同对方,那么ta的施压、言语,也就不再有力量了,相反,ta会尊重你,把你放在平等的位置去思考。
3.建立支持系统
当我们遭遇人际暴力的时候,内心极其虚弱,无力还击。
如果事态已经很严重,却不作出反抗,通常会被施暴者认为在配合他。
这时,我们需要一种更超强的力量来砸碎这个怪圈,可以是你的朋友、父母、老师,甚至是司法机关。
只要他们认为你不至于被这样对待,并且一直笃定地支持你、认同你,你就可以依靠这股力量支撑下去。
写在最后
每个人或许都曾自我怀疑过,会不会是因为我的性格过于柔弱,才总会遇到这种事情。
但人际暴力是具有随机性的,人们往往具有从众心理,盲目地参与到人际暴力中。如果你遭遇了人际暴力,请停止自我攻击。
如果有一段长期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关系,你愿意和对方去解决、沟通,但不代表你要无条件地去维持它。
如果你也受困其中,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认识到“人际暴力”的本质,成为你的铠甲,消解你的自我怀疑,给你力量去离开、抵抗、反击或和解。
我们不必感怀过去的经历,而是感恩在这些经历中不断探索、不断强大的自己。
祝好。
作者简介:米高,爱好心理学与文化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