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影视剧市场,硬汉的形象其实天然就比较吃香。
但与之相对的,能够撑得起硬汉角色和气质的演员却是少之又少,有的演员倒是想跑“硬汉营”里分一杯羹,但奈何无论是长相,气质,还是演技都撑不起角色。
毕竟,有的演员要的只是一个“硬汉的壳子”,本质上还是按着霸道总裁的青春恋爱的套路在走,和真正的硬汉根本不沾边。
这其中,张涵予是少有的可以做到神形兼备的硬汉派。
年出生在北京的张涵予,祖籍陕西西安市蓝田县,相比同样出生于大西北,但长相更偏于江南斯文隽秀的刘奕君,张涵予的脸部线条显然要粗矿硬朗得多了。
年就毕业于中戏的张涵予入行之初还当过一段时间的配音演员,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西游记》中的黄眉大王和《米老鼠和唐老鸭》前10集中唐老鸭的配音工作都是由张涵予完成的。
这些年在很多热门作品中大放异彩的张涵予,是在毕业的第11年,在好友傅彪的介绍下才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虽然这之后,张涵予参与了《没完没了》,《大碗》等作品,但让他真正走入更多观众的视线的还是年的《集结号》。
这已经是张涵予毕业的第20年了,谷子地这一角色不但帮张涵予赢得了诸多奖项,更是让他的硬汉形象就此深入人心。
但其实,这之后,在同类影片深受观众喜爱的时候,在形象上很占优势的张涵予出演的这类作品却并不多了。
事实证明,“硬汉”的形象并不该被固化,无论是《中国机长》中的刘长健还是《中国医生》中的张竞宇都是有真实人物原型的,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硬汉”,但是由于长相硬朗得张涵予自身的气质和人物的设定,这两个角色一到了张涵予收拾就自带了几分“硬”气。
不过,张涵予往往在细节的设计上追求让人物以自己的方式“活”过来,比如刘长健的憋气习惯,张竞宇的走路和摔跤的姿势等等。
这大概也是一直演着硬汉的张涵予能让观众始终不觉得重复或者雷同的原因。虽然这些角色不可避免地带着张涵予本身形象上的“硬”,但他们也有各有特色的“软”。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标签。
06.让“平平无奇”成为优势的张译
和张涵予有着很多相似,又大为不同的是另一位张姓演员张译。
形象上并不占任何优势的张译可以说是男演员中大器晚成的代表之一了。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个播音员的张译,原本只是一门心思想考上北京广播学院。
考了2次都因为各种原因落榜了的张译,阴差阳错去了哈尔滨话剧学院表演学习班,这才开启了自己的演员之路。
但很显然,在外形上,张译真的没有任何优势,非但没有优势,他的长相甚至少了点辨识度和记忆点,平平无奇的长相,让张译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一个消失在茫茫人海里的普通人,但张译却硬是把这份劣势一步步变成了优势。
不容易被记住的长相,之所以变成了“剧抛脸”,张译的底气来自他扎实又细腻的,一点点打磨出来的生动的演技。
在话剧团的这几年,张译基本把“副业”给干了个遍,但就是没轮上几回正经演戏的机会,但很显然,这并没有动摇张译想当演员的决心,也没有耽误他一点点磨炼和沉淀自己的勇气。
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来了《士兵突击》的这个机会。
之后,张译在《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兵团岁月》,《枪声背后》,《钢铁年代》,《红海行动》,《刀尖》,《八佰》,《悬崖之上》,《狙击手》等多部同类型影视剧中,却出演过各式各样的同类却不同质的角色。
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张译待在类似的角色中坐吃“红利”,相反的,在多少有些相同之处的角色中,你几乎看不到别的角色的影子或者张译这个演员本身的表演习惯或痕迹,就连张译“平平无奇”的脸都在无形中成为了优势。
角色和张译被很好的区分开来了。
05.自带王者之气的陈道明
在娱乐圈,有很多所谓的“皇帝专业户”,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经不起什么推敲,要不然就是吹胡子瞪眼睛,一个卡通式的表情直接升级成了一招鲜,走遍天下都不变。要不然就是演来演去都是同一个人,直接向特型演员看齐了。
这其中,走路带风,眼神带光,演技带劲的老戏骨陈道明是毫无疑问的例外。
年出生的陈道明已经66岁了,从年出演《末代皇帝》算起,到年的《庆余年》,陈道明老师在各类影视剧中扮演的这类角色已经两个手都数不过来了。
但,你仔细再一看,这些角色,他们又都是完全独立的,不同的。
据说,导演找到陈道明出演《庆余年》中庆帝一角的时候差一点就被拒了,原因就是陈道明觉得自己演的类似的角色已经太多了,一时间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演绎这个新角色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和他之前的角色出现重复。
不过后来大家也看到了,最终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穿着睡袍,眼神慵懒,看似平庸却运筹帷幄”的庆帝。
陈道明是在自己设计完这个的人物很多动作细节,确保人物立起来了,自己也能找到诠释方式的前提下才接下了这个戏。
单单这一点,差距就对比出来了。
有的人是演活了一个角色之后,想着如何在同一类型的角色里都用上这“程咬金的三板斧”,而真正好的演员想的都是:怎么用新的套路和变化寻求突破。
04.在转型中主动寻求定型的秦沛
从陈道明的例子不难看出,对于很多优秀的演员来说,接到同类型的角色既是肯定也是挑战,所以也许很多在“舒适圈”的演员,除了自己不想之外,另一种可能是“出不来”。
毕竟,相似的人物,演得越多,养成的习惯就越多,也越难改。
剧本,人设,演技,这是一个多重作用的结果。
这一点,也许38岁开始演中年人,后来演“爸爸”,最近演“爷爷”的TVB老戏骨秦沛也可以在他看似越来越窄的戏路里给出答案。
大家都知道,年出生的秦沛,原名姜昌年,他生于一个演艺世家,爸爸严化和妈妈红薇都是演员。
五岁就和妹妹严慧合演了《街童》的秦沛其实3岁就已经以童星身份出道了,而这之后两个弟弟姜大卫和尔冬升的入行多少都收到了哥哥的影响。
秦沛主动出演比自己的年龄大的角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适应市场的被动选择。
童星出道且外形俊朗的秦沛,早期出演过琼瑶剧《菟丝花》的男主,而重新回到香港后,他先选择加盟了邵氏,但却和公司合作得并不愉快。转而加入的佳艺电视还不到两年,电视台又倒闭了。
之后的丽的电视(亚视前身)一直缺乏绝对竞争力。
当年的娱乐圈,虽然不如现在更新换代快,但前前后后近15,16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当红小生的热度淡下来。
于是,为了获得更多演出机会,年TVB版的《射雕英雄传》中,还不到40岁的秦沛饰演了铁木真一角,这既成为了很多内地观众认识秦沛的起点,也成为了秦沛重新定位自己的戏路的起点。
这之后,被称为“黄金配角”的秦沛,成为了很多人在剧中的爸爸,而现在,秦沛又演起了90后,00后的爷爷。
都是爸爸和爷爷一类的长辈角色,还是配角,其实留给秦沛发挥的空间远没有那么大,但有观众说过看着秦沛的爸爸们都一个样吗?
不,并没有。
03.一毕业就只能当妈的萨日娜
除了上述4位男演员,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女演员方面的表现。
刚刚说了“爸爸专业户”秦沛,那不妨来看看“母亲专业户”,刚刚在热播剧《人世间》中扮演了周母李素华的萨日娜。
年出生的萨日娜,就算到今年,满打满算也不过只有54岁而已,然而从年,她的第一部作品《牛玉琴的树》算起,萨日娜已经演了27年的母亲了,而第一次演妈妈的时候,她恰好也是27岁。
虽然萨日娜的长相的确在娱乐圈确实肯定不占优势,但年轻时的她其实也挺眉清目秀的,你隔别的女演员恐怕是不会愿意轻易就被框在了“母亲”这样一个标签里。
出生在内蒙古的萨日娜,祖籍是山东,她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家庭,据说,萨日娜的爸爸还是斯琴高娃的台词老师。
所以做一个好演员,是萨日娜从小就很坚定的理想。
16岁那年决定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萨日娜,一度被考试现场其他同学的出色的外在条件吓得打起了退堂鼓。
而最终坚持下来的她,尽管在校期间一直都刻苦学习,但毕业后的6年多,萨日娜都因为形象问题接不到戏,不知道是不是正因为如此,在如何将“劣势变成优势”这个问题上,萨日娜才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当然,她也接受了自己出道就是妈的戏路定位。
对比近期的《人世间》和16年前的《闯关东》,乃至她的出道之作《牛玉琴的树》这3部作品,无论是萨日娜在角色形象塑造和演技从青涩到成熟,再到如火纯情的变化显而易见。
可见,同一类角色演上27年依然可以再寻变化。
02.被年龄和外形双重束缚的特别戏骨苇青
近些年,在盘点老戏骨的时候,现年74岁的苇青老师常常榜上有名。
不过,在一众老戏骨中,她肯定是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很多出生演艺世家的演员,都是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才走上了演员这条路。
而苇青则刚好相反,苇青老师的儿子是曾经在《炊事班的故事》中演过小毛的毛孩。
年,58岁且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苇青才因为爱好而在《任长霞》中出演了第一个角色,这之后她就开始了在各种影视剧中出演各种的老太太。
虽然在年的《我不是药神》之前,很多观众只觉得苇青眼熟,而叫不出她的名字,但即便如此,大家似乎都会认为这是一个看着眼熟却叫不出名字的老演员,如果那个时候,告诉你,她是个半路出家的“新人”,恐怕也是没有人会信的。
年龄,长相,甚至是初期的演技以上的每一条似乎都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了苇青的选择和戏路,但这一点都没影响到她对角色演绎的精彩程度。
年后,儿子毛孩似乎没什么新的作品再问世,倒是74岁的苇青这些年越来越高产。
相比其他科班出身的演技派演员,几乎都在演着各种充满着世俗之气的老太太形象的苇青似乎更能说明一个问题:
问题从来不出在所谓的“舒适圈”,而是如何在演技上寻求突破精进和突破。
01.演活了上海女人的云南人杨昆
前段时间娱小兔盘点了在热播剧《心居》中的上海籍演员,当时就不自觉想到了另一位演“上海大妈”出名的演员杨昆。
在《心居》中,海清虽不是上海人,但以演有上海味道的国民媳妇儿出名,不过在这部剧中她却是个外地媳妇儿。
另一位女主角童瑶则是云南人,但在剧中却要演一个上海人。
大概就是这种“错位”让很多观众都觉得这两个人的角色似乎对调一下看起来会更适配,也让演技一向备受好评的海清,也多少收到了“演什么都有点一个腔调一个味儿”的质疑。
一方面是因为冯晓琴这个角色又和房子杠上了,另一方面,在演“上海人”的时候腔调的确是最容易去模仿的一个点,可偏偏这一次冯晓琴的人设是外地人,这让海清原本的优势变劣势,挤在一群真上海人中间就显得更格格不入了。
当然了,过于雷同的小媳妇人设和一些类似的表演方式也让观众难免看到了别的角色的影子。
这个时候不妨来看看杨昆。
她和童瑶一样是云南人,也和海清一样以演上海女人出名,甚至因为很多小配角的戏份不多,人设更为雷同,甚至在塑造角色的时候的上海腔调也有些不可避免。
那么为什么大家一看到杨昆演的上海女人就觉得演得鲜活呢?
年出生的杨昆最开始为观众所熟悉是在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中的童老师,其实除了“上海女人”这类的角色,在其近27年的表演生涯中,她几乎在各类配角中打转,只是这一类角色更深入人心罢了。
除了有着不断累积下来的深厚演技,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她,其实对“上海人”有着更深刻且切身的体会。
单这2点,哪怕是已经拿到过视后的海清也不是轻易就可以学会的。
总结:单说演员在“舒适圈”里过于片面了
现在演员的“舒适圈”讨论度范围越来越广,杨紫这样的年轻演员因为连续两部小甜剧,也面对了同样的质疑。
虽然作为观众,肯定不希望同一个演员在同一类角色里打转,既限制了演员,也限制了观众,但有的时候对于舒适圈的讨论确实过于片面了。
要知道,一个演员能通过一个类型的角色获得或曾经获得观众的肯定,那本身就是对其演技的肯定。
但是,看看这7位在同类角色演绎中频频出彩的演员,我们又不难发现,同样的角色一样可以演出“差异化”,就看演员做“加减法”的方式对不对了。
加上人物的细节,性格等个性刻画,减去演员自身,过往角色和表演痕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