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面前,人有多渺小,就有多强大。
上映不到一周,票房20亿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不知道流干了多少人的眼泪。同时让白血病病人的经历出现在公众视野,感同身受。
电影有结局,现实的生老医院中上演。
医院接触了成都3个血液内科患者,听他们讲述了患病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电影《我不是药神》对那些病人来说,生活不是戏剧,哭过了,感动过了,病痛还是要继续,折磨还将继续,它不会像电影一样戛然而止。
也没有人希望它戛然而止。
01医院:生门络绎不绝
我们乘车到达四川医院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半。门口的车像蚂蚁一样挪动,人们穿梭在车子与车子中间。
有的人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行李箱上还挂着洗脸盆和热水壶。我们在车子的鸣笛声和门口“挂号”的叫卖声中跨进的医院的大门。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被来看病的人数惊呆了,我和另外两个同伴屡次被人群冲散。
行走着的人每个人都行色匆匆,面无表情。广场上有不少等号的人,他们坐在一切可以坐下歇脚的地方,密密麻麻,看起来很疲惫,也很茫然。
有人说,医院是尊严最没有价值的地方,当一个人性命被悬置,生命等待审判,那种虚空的感觉让一切财富和尊严不值一提。
人是多么渺小啊,在病魔面前我们似乎无能为力。
可是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尽管脆弱,尽管渺小,人类依然会抗争,不会听天由命,为了世间一切的值得。
02第一个病人:“希望”
血液科等号的地方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自带了小板凳,相互依偎着坐在旁边。显示屏上的号码是鲜血一般的红色,机械的叫号声音很冰冷,大家的表情都很漠然。
最后排有一个瘦小的老爷爷,身上的布衫空空荡荡,精神却意外地很好。我坐在椅子上茫然地望着前方,思索着应该怎样搭话,这才发现跟病人开口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正当我在心里打退堂鼓时,身边的老爷爷竟然率先开口了,声音不似我想象的沙哑,却很温和。
“小姑娘来看病吗?只有你一个人啊?”我没反应过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就这样被当成了病人。
老爷爷毫无防备地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老爷子是两年前体检的时候查出了血管瘤,回去告诉了两个儿子和老伴儿。老伴儿吓得茶饭不思,整天以泪洗面,两个儿子也表示砸锅卖铁一定要替爷爷治病。
整个家都慌乱起来,最淡定的反而是他这个病人。
“家里有条件给我治病,我就一定积极地治疗,不就是得了个癌症吗,活了这么多年,就算明天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这就是命。”
“可是我自己是不信的,我不觉得自己会就这么死掉,我这辈子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不信我就这么死了,我还要帮我两个儿子带孩子呢,我的孙子们都很乖很乖。”
老爷爷直视着我的眼睛,脸上泛起一丝笑意,厚重的眼袋也被带起了一丝弧度。
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笑了起来,在老爷爷眼中可能成了苦笑。他郑重地直视我:“得了这种病,不要怕,没什么好怕的,首先你一定要积极地配合治疗,不能抗拒医生。然后千万不能熬夜,适当地运动,你看你那么瘦,吃不下去东西也要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我听着老爷子语重心长地劝告,鼻子忽然一酸,急忙转移开目光,明明他才是那个得了重病的人。十几分钟的时间,他说了不下十次你不要怕,不要怕,现在这个病的治愈率很高,你不能放弃。
我想,如果话语有实体,一定已经凝成一双臂膀,把我托举起来。
临走前,我跟老爷爷告了别,承诺我会好好治病,也希望他早日康复。他笑着跟我挥手,目光很欣慰。
人真的好渺小,伤病总是轻易把人打个措手不及,矛盾的是他竟然有这样的力量,在自顾不暇的时候不忘拉别人一把,传递最真挚的力量。就像《我不是药神》里的黄毛浩子,没钱买药只能去抢,但却把珍贵的药分给其他病友。
人的生命很宝贵,可是在有的人心目中,坚持自我更重要。
03第二个病人:“抗争”
绝处逢生是一个很美好的词,可是只有扛过了的人才知道生的机会有多么难得,多么艰险。
陶哥在自己二十岁的那一年查出自己得了癌症:弥漫性大B淋巴瘤。这对于热爱运动,身体向来健壮的他来说就像一个玩笑。得知这个结果的一瞬间,他的反应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怀疑医生误诊,一切都充满了不真实感。
他在生病之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服!”他最坚定的信念就是不能被打倒。
一个星期禁饮禁食瘦了十多斤,他说他抗得住;胸痛到无法呼吸完全没有舒服的姿势,他说他抗得住;右手插上picc不能有超过3公斤负重,他说他抗得住;躺了半个多月肌肉都萎缩了,他说他抗得住。
谁能想到,在此之前他是一个一天不摸篮球都不习惯的人。
可就是这么乐观的一个人,面对疾病也恐慌无助过。
刚开始化疗的第一天晚上,他躺在病床上辗转反侧的时候,听到隔壁床的病友被下了病危通知。第二天早上6点,他听到隔壁传来呜呜呜的呜咽声,那是那个人最后的挣扎。
陶哥清醒地听着他低沉呜咽的声音,直到那丝声音消失,他都没敢睁开眼看隔壁床,即使两张床之间有一道隔帘。
可就是这道隔帘隔出了两个世界。在隔壁床剧烈的呻吟声、医生护士匆忙急救的各种机械声,还有家属撕心裂肺的叫喊声都过去之后,病房里终于安静了下来。
他听到细微的抽泣,听到隔壁床的家属为死者更换寿衣,还有自己如鼓擂的心跳。
死亡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实感,就在离他两米不到的地方,他发现原来自己那么怕死。
可是当他看到父母疲惫的身躯和红肿的眼眶,还强打起精神宽慰他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绝对不能软弱。
他一向不是个心思细腻的儿子,但他学会了不让父母更操心。
“其实我好累啊,每天都没力气,可是我一没精神,我就会看见我妈又偷偷抹眼泪。后来我发现一个方法,我冲他们发脾气,用尽全力冲他们大吼,他们竟然会很开心,因为我发脾气的时候,看起来很有精神。”
陶哥自嘲地笑了,“不是办法的办法,可这么不孝的行为竟然是出于孝顺的心理。”
后来的化疗,陶哥遭遇了所有的副作用:肌肉萎缩、身体睡伤、头上长奇痒无比的大包、上火、他都扛过来了,就算是治疗费用短缺,未来一片黑暗的时候,他都没想过放弃。
治疗的费用对陶哥一家来说是一笔巨款,可是这也没有难倒他,他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写成一篇文章发起了筹款,感动了无数的人,凑齐了治疗的费用,进行了手术。
就在7月8日下午6:30,陶哥的妻子生下了他们的宝宝,母子平安。
人真的好渺小,面对疼痛束手无策孤立无援,矛盾的是人们总不甘就范,拼着胸口的那股气也要把命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剧痛来临的时候,放弃比坚持更容易,那么多个生不如死的瞬间都是病痛对意志的考验。当人徘徊在生死线上,一端是永恒的解脱,一端是父母爱人的挽留。
而生的那一端,往往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04第三个病人:“家人”
如果有可能的话,可能所有人都想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吧。当一个普通的人,过自己普通的小日子,走完平淡无奇又回忆满满的一生。可是天不总遂人愿。
天总不遂人愿。
芳姐的丈夫在他们的儿子三岁时确诊了白血病,一夜之间,天崩地裂,原本生活安逸的小康家庭在一夕之间脆弱得不堪一击。
“我经历了很长的一段过渡期,因为我以前太依赖我丈夫了。”
“以前他把家里的一切都打点好,现在我不仅要照顾他和孩子还有两家的父母。以前拿着那点工资吃吃喝喝还能有剩,现在每一分钱都要掰成几份用。”
医院的各种地方穿梭,谁能看出她曾经是个挂号都不知道去哪儿的生活白痴呢。
芳姐说她没想到自己能那么自立,可是没办法,她被迫成长。谁都想一直当丈夫身旁小鸟依人的跟屁虫,可是这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她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女强人。
“一开始,我每天手忙脚乱地处理各种事情,会经常哭,埋怨老天,埋怨命运,甚至埋怨我老公,后来才慢慢接受了。我开始学做饭,更多时间陪孩子,陪父母,还照顾我老公,有时候我都觉得很神奇,原来自己这么厉害。”
生活总是这样,爱在最温暖美好的时候撕开这片祥和,向你展示最残忍荒唐的一面,无论你是否准备好,都要随时提枪上阵。它逼着你一夜长大。
“我老公累,我也很累,可是我们约定好了,谁都不能放弃,因为我们彼此需要,我们的孩子也需要我们。”芳姐长叹了一口气。
如果家里有个绝症病人,需要家属放弃很多东西,就像背着一个沉重无比的包袱走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你不知道哪里是终点,也不知道终点是什么。
就算前路一片黑暗,也要给自己壮胆,摸黑走下去。
徐峥我想起《我不是药神》里吕受益的妻子,那个挑起家庭的重担的女人。她是电影里的一个小配角,却是顶着家里那片天的主心骨。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当吕受益做清创的时候,她和程勇并坐在走廊外的椅子上,光照在他们俩的身间,程勇和她却都在阴影里。
当吕受益因为无法忍受剧痛嘶吼出声的时候,程勇作为一个大男人都听不下去,可她只是面无表情地听着丈夫的撕心裂肺。
从痛彻心扉到麻木漠然,她一定已经很习惯了。
可就算是被折磨成这样,当医生问她是否继续治疗时,她仍然答应得斩钉截铁,目光坚定得让人动容。
菜场卖猪肉的诗人人真的好渺小,一个不小心就被生活的魔爪捏得粉碎,矛盾的是人总不肯束手就擒,他们总以超出想象的毅力和坚持逃出生天,然后以更坚决的姿态负重前行。
绝症病人的家属们每天都在和死神展开拉锯,凭着源源不断的爱意从死神手里夺回自己爱的人,尽管自己已经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可是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轻言放弃。
05最后:“平安”
世界有太多不如意,生离死别每天都在发生,这是人逃脱不了的宿命。
爱是人类永恒的母题,我不是一个唯心论者,但是我总会不自觉地祈愿:
愿所有善良的生灵永远美好,愿所有被爱的人得偿所愿,愿所有努力的人志足意满。
愿虚惊一场,愿岁岁平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