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榜#
冬奥会结束了,但一众00后的小将却火爆了不咋关心运动的妈妈圈。
谷爱凌、苏翊鸣……谁不羡慕有这么个神仙娃啊。
从小就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地学,还拿到奥运冠军,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完美成功路径。
不过,在喜欢和羡慕的同时,很多妈妈也忍不住困惑:
为什么别人家的热爱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不要命都要学;
而我们的娃的热爱就是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三天晒网……
隔几天换个爱好,今天哭着喊着好喜欢,我要学的是他;
没两天撒泼打滚说不喜欢,死也不想学了的还是他。
其实,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今天也想跟大家讨论一下。
养育土豆的时候,我其实是一个崇尚快乐教育的老母亲。
当国内的同龄娃,一天上三四个课外班的时候,他还在玩泥巴。
我曾经有一度,想着报个英语班,但当时土豆并不情愿,表现出巨大的抗拒。再加上,土豆的学校对英语并没有要求,三年级才开始学。
秉持尊重孩子的兴趣,着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我,我也就这件事放下了。
然而,回国后,老师默认大家英语都不错,好几门课都是全英文教学,土豆上课听不懂。
我和土豆爸都很焦虑。
语言不通也给土豆的学习带来了障碍,渐渐地我发现土豆越来越不喜欢上那几门课。
好在,我们及时做了补救,土豆的英语也已经赶上来了。
不过,这件事一直刻在我心里。
我一直在想,当时的我对的理解是不是太表面了。
尊重≠放任。
土豆当时是真不喜欢英语这门科目吗?
也不是。
他是希望有更多自由玩的时间。而且,从目前观察下来,他现在每天学得还挺开心的。
有一次他英语考得很不错,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的快乐。
对孩子,最容易说的理由是“我不喜欢”。
很多时候孩子说不喜欢,往往不是内容本身。
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
可能不喜欢在团队中不受重视;
可能不喜欢总是不如别人;
又或者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玩;
甚至是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笼统总结成一个“不喜欢”。
从这件事我领悟到,尊重孩子的兴趣,仅仅听孩子说喜不喜欢还不够。
我们还需要和孩子一起去分析,他为什么喜欢/不喜欢背后真正的原因,花时间多观察孩子,用心和孩子沟通。
很多人说,谷爱凌的成才之路离不开原生家庭优越的经济和基因条件。
但我觉得,她的原生家庭给的可不只是钱和基因,还有足够细心的沟通和引导。
前两天我把谷爱凌的纪录片全看了一遍,其中有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刻。
众所周知,谷爱凌是个全能型选手,不仅是滑雪杠杠滴,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在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中,谷爱凌奶奶分享了谷爱凌小时候学钢琴的一件趣事。
谷爱凌从4岁练钢琴,和所有孩子一样,在最开始,她充满了兴趣,每天由爷爷奶奶带着去上钢琴班。
可久而久之,兴趣慢慢淡了下来。
有一天,谷爱凌对爷爷说,她不喜欢钢琴了,不想学了。
如果站在我们普遍认为“尊重”孩子兴趣的角度上。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你不喜欢我们就不练了。
但听说这件事后,谷爱凌的奶奶是这样做的:
她找到谷爱凌问她,你为什么不喜欢谈钢琴了呀?
谷爱凌说,不喜欢,不好玩。
于是,谷爱凌奶奶想了个办法,她坐到了钢琴前,开始自己弹钢琴给爱凌听。
她弹一句,就唱一句,弹一句唱一句。
奶奶边弹边唱的方式,顿时引起了小爱凌的兴趣。她兴致勃勃地加入奶奶,两个人一起边弹边唱。
一曲弹完之后,谷爱凌跟奶奶说,这个好玩,从此之后,她一直坚持弹钢琴。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并不是不喜欢,就是不想坚持了,那我们又该怎么办?
其实,无论再感兴趣的东西,不管多热爱的事情,长期反复的去做,也难免会感觉到乏味、无趣。
尤其是孩子的心性还不够成熟,很容易打退堂鼓。
当孩子不想坚持时,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多去“勾引”。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L.Deci与RichardRyan在年就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这个理论总结出,人如果积极持续地做一件事情,必须同时满足三大心理诉求:
自主感autonomy
胜任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