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前景 >> 正文 >> 正文

唢呐公婆吹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来源:堂鼓 时间:2025/3/28

唢呐,是一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管弦乐器,在赣南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盖新房、庆丰收、上大学等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村坊上举行迎神赛会,或其它大型活动,也必定有唢呐以壮气氛。然而,在赣南各县市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于都唢呐。

据统计,于都县共有唢呐乐队多个,唢呐乐手多人,是一个乡乡有唢呐队,村村有唢呐手,常常能听到唢呐声的“唢呐艺术之乡”(年江西省文化厅已授予于都县该称号)。

于都唢呐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于都民间便“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于都人称唢呐为“鼓手”,实为“吹鼓手音乐”。其乐器以扁鼓和唢呐为主,配以锣、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

于都唢呐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公婆吹”

于都客家唢呐中的“公婆吹”是客家先民南迁于都后,随着唢呐的传入,结合于都盛产的黄竹的壳做成简单的吹筒,并可吹高低不同的音,那种独特的象牛叫一样的音色对唢呐进行改造而成。自唢呐传入我国带进赣南,在于都生根发芽,形成的“公婆吹”,其高音吹筒称公吹,低音吹筒称婆吹,它们高低音演奏风格独特,曲调激昂优美,旋律婉转粗犷,低音浑厚雄壮,表现力强,实用性强,穿透力强,能渲染出各种不同的气氛,是一门不可多得的助兴吹奏。

于都唢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公婆吹”的演奏风格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响协调”。欢调轻快、欢乐,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饱满圆润,和谐悦耳,悲调深沉哀怨,如泣如诉。讲究高低分明,齐奏时八度音程相距演奏,非常厚实,轮奏时有时音域拉开二到三个八度。讲究音乐效果和气派,配以扁鼓,有时用堂鼓、小锣、小钹、大钹、马锣或大锣,用以调节节奏,各种效果和气氛。其主要曲调有《麻调》、《岽子调》、《中调》、《上樟排》、《反合调》、《乾调》、《高调》、《满升调》、《快板》、《正调》等。音乐的内涵与特色,曲牌繁多。据调查,唢呐老曲调有多个。分为喜调和悲调两种:喜调轻快、欢乐,悲调深沉、低吟。吹奏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乐协调。”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乐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

吹奏以齐奏、对吹、吹打并重。吹打能长能短,可坐可行,十分轻便灵活,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限制。演奏分路行、坐吹两种。路行吹奏的曲调,一般为《将军下马》、《下山虎》、《百凤朝阳》、《春景天》等欢快热烈的曲牌。坐吹,即乐班围桌而坐,配合琴、笛、锣鼓进行吹奏。常用曲牌有《十堂花》、《扬州调》、《结心草》、《洞房》等。对吹的曲牌有《公婆调》、《斑鸠调》等细腻悠扬的民间小调。齐奏,就是几十人甚至一、二百人在一起同吹一支曲子,也即大合奏。这时,激越而气势磅礴的演奏,会把整个场景推向热潮。置身其境,你会感觉到一种精神在升华,因为这是壮美和力量的汇合,是客家人勇敢顽强、开拓向上精神风貌的展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