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ldquo粤剧粤曲大家谈rdquo

来源:堂鼓 时间:2022/7/11

7月24日上午10点,阳光普照,矗立在花城新中轴线上的广州图书馆份外明亮透彻。蔚蓝天空下,珠江边上、美丽书籍,熠熠生辉、展页绽放……

此刻,由广州图书馆主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主持的粤剧粤曲大家谈系列讲演活动第三讲:“粤剧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在广州图书馆2号报告厅隆重开场!

广州图书馆此次主办“粤剧粤曲大家谈”系列讲演活动,突显了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拓展地方人文专题服务的决心,和致力于保护广州地方文化遗产、弘扬岭南文化的目标。我们希望在公共图书馆这样一个公益平台上推广粤剧粤曲文化艺术,让大众零距离的接触到粤剧粤曲艺术家以及研究专家、学者们,尤其希望年轻读者能够加入进来,为弘扬粤剧粤曲文化尽到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与前两讲不同,这一讲更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现场嘉宾通过锣鼓节奏和程式的变化,配合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变化万千的表演程式,把粤剧锣鼓的基本要素和演奏套路概述清楚,读者朋友眼界大开。

平日在戏院看大戏(广府人对粤剧的俗称),掌板与锣鼓师傅一般坐在乐池中或虎度门旁,锣鼓往往与整个乐队演奏融为一体,观众难以完全辩清粤剧锣鼓艺术具体如何演绎,在整台戏曲演出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这一讲中,主讲嘉宾、资深锣鼓导师苏学成先生与资深音乐导师陈仲琰先生为我们揭示粤剧锣鼓艺术的奥妙,呈现难得一见的锣鼓艺术精髓。期间,苏学成老师专门穿插讲述关于粤剧锣鼓的人文历史故事,还展示了20世纪30、40年代戏班的传统敲击乐器,生动的讲解为读者增加了不少粤剧常识,从而加深对粤剧锣鼓传承与发展的了解和认识。当然,还少不了资深粤剧演员洪梓铧先生,在舞台上配合两位主讲人的讲解内容,亲身示范不同锣鼓套路体现的粤剧表演程式,戏曲艺术的写意,在他无声传神的表演中尽情展现,没有服装、没有道具,仅仅通过锣鼓、程式、动作、身段和几句唱词,就能看出他所扮演的是哪种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一众嘉宾老师的努力,为我们献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粤剧锣鼓表演课。

粤剧传统例戏《天姬送子》的经典锣鼓声响起,勾起广府民众多少难忘回忆……

图1.第三讲在粤剧传统例戏《天姬送子》的经典锣鼓声中开场

开场锣鼓表演《天姬送子》,是传统粤剧例戏,蕴含着丰富的表演技艺、特定的表演程式和程式组合,忠实地反映了早期粤剧广场演出的形态。而粤剧锣鼓是粤剧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粤剧音乐的范畴。是中国地方戏曲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粤剧锣鼓声响是早年广府乡间召唤大戏开台的标志,当村口的粤剧锣鼓声响起,乡里(乡亲)们就知道有大戏要开台了!没错,这意味着我们的“粤剧粤曲大家谈”系列讲演活动又要开台啦!

一开场,苏学成老师就为我们介绍了粤剧锣鼓常用乐器的种类。粤剧锣鼓是中国地方戏曲中使用乐器最多,最丰富的。粤剧锣鼓有七锣八鼓:

七锣——文锣、高边锣(武)、京锣、单打锣、贡贡锣(肚脐锣)月锣、龙舟锣

八鼓——双皮鼓、沙的鼓(文头)、帮鼓(大鼓)、战鼓、堂鼓(定音鼓)狮鼓、龙舟鼓、椰鼓

苏学成老师着重介绍了高边锣等锣鼓乐器。高边锣,是最具广府特色的地方打击乐器。

粤剧锣鼓在粤剧中的角色多样,它是粤剧音乐的指挥者、粤剧音乐的衬拓者、粤剧表演气氛的制造者、粤剧人物性格的点晴者、场面节奏的控制者、粤剧表演故事的终结者,也是粤剧最古老的“有声广告”。

据苏学成老师介绍,在粤剧锣鼓中,不同敲击乐器各司其职,表演时,粤剧界早已约定俗成哪种锣鼓配哪个角色、哪种人物。锣鼓分为文和武。文锣,适合小生、花旦、县官等人物的出场;而武锣,则适合大花脸等英雄人物的出场。

而这场讲演,最精彩之处莫过于粤剧锣鼓、音乐与表演的精彩配合了。苏学成老师与助演嘉宾配合,展示“打引”锣鼓的技巧。分别有京锣鼓和小锣,敲击的声响效果明显不一样,展示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样。京锣鼓一般用于打场,翻跟斗时用。小锣则很轻,是小人物出来时用的锣鼓。在舞台实践中,不少锣鼓介于文武之间,听起来感觉柔和又不失威武。纯京剧锣鼓,一般粤剧用于武打场面,京味十足。演员出来的动作,加上小锣鼓,有不同风格,更威武了。

粤剧锣鼓在粤剧中的主要作用,如何与音乐合作?陈仲琰老师运用高胡演奏配合锣鼓演绎,效果自现。陈仲琰老师谈到:“粤剧锣鼓首先以掌板为中心,掌板是指挥的作用,不仅仅指挥镲和锣,而且它本身是整个场的击乐与音乐共同表演的综合性的声响。这个声响是完全服从于演出剧情与人物、故事的。整场表演的重心,落在掌板身上,粤剧行内还称掌板叫‘打锣’。‘打锣’本身要熟悉锣鼓,而且要专于锣鼓,不仅如此,在照顾全局的时候,他还要指挥很多事项。首先,要知道整个画面是怎样的,要为画面服务;第二,要照顾整个剧场的节奏,比如该紧时就紧,该松(舒缓)的时候就松。音乐如何配合演员和击乐、达到实施要求,必须与锣鼓结为一体,音乐与锣鼓在同一条船上,要达到这种效果。”

图2.读者朋友被生动有趣的演讲吸引,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关于击乐、锣鼓与音乐的关系,两位老师通过现场配合演奏几个粤剧曲牌品种,来示范两者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

首先,苏学成与陈仲琰老师配合示范演绎曲牌“梆子慢板”(文场),锣鼓与音乐合作,通过锣鼓引领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来表现不同情境的气氛。

接下来,两人又使用“滚花”、“首板”进行演绎。陈仲琰老师根据苏学成老师的掌板节奏控制音乐旋律的快慢,锣鼓快、则音乐快,锣鼓慢、则音乐慢,而且两人配合默契,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节奏上。充分说明,掌板就是音乐节奏的指挥者。苏学成老师介绍到,20世纪30、40年代的时候,粤剧乐队是没有指挥的,完全靠锣鼓来指挥。

在以锣鼓演绎粤剧牌子“水仙子”时,陈仲琰老师又以高胡代替大唢呐演奏,根据锣鼓节奏的快慢来调节演奏的松紧疾徐。那种气势,犹如身临其境,亢奋非常。

陈仲琰老师现场示范拉一段“小锣相思”,据他介绍,“小锣相思”有两种——“士工相思”和“合尺相思”,两种“小锣相思”他们都演绎了,充分满足现场读者的需求。陈仲琰老师随后补充,音乐配合锣鼓演出要很美,要怎样收,收得多快或多慢,都需要紧密配合。整个乐队的节奏,中间的停顿,都是由掌板师傅控制的。乐手不仅开头要听,配合结尾也要收得漂亮。

随后,两人合作示范演奏“滚花”序,唱“长花”时用慢五槌,陈仲琰老师表示一般打文槌,可能演员要表演,他要利用慢槌锣鼓来进行表演,所以乐手就要根据演员配合锣鼓有强有弱地表现,配合演员生动地表演;乐手则根据锣鼓、演员和剧情需要来决定滚花节奏的快慢。两人还即席示范速度最快的“滚花”。然而,陈仲琰老师谈到“滚花”时特别强调:“快‘滚花’,快得离谱都有,当然不是普遍存在。如果大家翻出一些旧唱片就能听到,有些快‘滚花’,在锣鼓声和音乐旋律‘’都没有完,甚至一半都没到,演员就开始唱都有的。这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出腔的。”

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在“锣鼓是粤剧表演气氛的制造者”的讲解过程中,两位老师分别示范不同的演绎效果,请粤剧演员洪梓铧老师做相应的程式表演,提供现场读者自行直观的比照:

第一次,演员没有锣鼓声配合出场,无声表演;

第二次,使用高边锣花,演员配锣鼓声出场;使用文锣,以“打引”上场,展示一个基本的打引程式、打引腔。而演员则反串花旦,配合水袖动作,体现花旦人物的端庄。

第三次,使用“云云锣鼓”,演员扮演丑生。“云云锣鼓”是给演员表演空间的一种锣鼓套路。演员洪老师充分发挥戏曲擅长写意的表演手法,表现丑生遇水坑跨过去时的诙谐情景,现场读者大饱眼福。

图3.粤剧演员洪梓铧配合“云云锣鼓”表演丑生遇水坑

在此,苏学成老师点评:“锣鼓是人物性格的点睛者。如果打‘云云锣鼓’,就需要与表演人物性格特征相符合,演员依靠锣鼓表演的时候,锣鼓看似很简单,其实表演内涵很丰富,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人打锣鼓照打就是,但如是懂得粤剧表演的师傅,往往会揣摩角色的性格特征安排一些适合的锣鼓,锣鼓与人物是一个互相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互相帮助的关系。”

第四次,演绎《胡不归之慰妻》中的“长句二流”,演员扮演小生很潇洒的出场,给人从容淡定、潇洒的感觉。

通过系列精彩演绎对比,充分展示了粤剧锣鼓是演出场面和节奏控制者。

对于打场(武打场面、打跟斗)的锣鼓演绎,苏学成老师也展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排场锣鼓,请读者做出分辨与思考:“打场的时候可以打锣鼓出来,请大家对比一下,如果用高边锣和京锣鼓,请大家听听锣鼓里面有没有角色,能不能对号入座。”

随后,他解释道:“高边锣演绎排场,基本上是作为节奏场面的控制者,锣鼓声要很重磅,要用55厘米以上的镲,使用这种锣鼓时,基本上是大花脸(主角)出场,或者是重磅的穆桂英等人物,对手肯定是也很粗犷。换上而换上京剧锣鼓演绎后,锣鼓效果比较轻,基本上表现的是集体场面,或兵卒出来翻跟斗的时候。”

所有戏曲剧目到了最终都使用锣鼓终结,因此,锣鼓是粤剧表演故事的终结者。往往舞台上很多英雄人物被其他角色砍倒的时候,都配以锣鼓声结束,倒地。

粤剧是有声的广告,起宣传剧团到来的作用。这里,苏老师提到了“春班”。“春班”是以往过年时,广东下四府的演戏习俗,就是利用所有乡亲父老都回乡过年的时间,集体凑钱请戏班回来演戏,在村的祠堂或者晒谷场前,搭戏棚演戏,十分热闹。直至现在,省、市粤剧团每年春节都有下乡做“春班”演出。以前的乡民大部分都不识字,也没有麦克风、高音喇叭,锣鼓是有声广告,只要戏班在村口敲锣鼓,村头村尾全都能听见,村民就知道有大戏做,要开台演戏了。

对于粤剧锣鼓的历史,苏学成老师介绍了几种粤剧击乐最古老的练功方法,最古典的锣鼓是“发布鼓”,能发出“嘀嘀嘀”的声音,敲“发布鼓”意为“我准备开工了”。还有一种“三五七锣鼓”。另有一种基本功,在粤剧传统例戏《玉皇登殿》“天将布鼓”前,要敲下高边锣。这是以前练功必备的基本功。通过现场展示的10下高边锣敲击,读者已能感受到那神圣的庄严感和击乐练功的艰辛。

图4.苏学成老师现场展示击镲

粤剧锣鼓的种类有:传统锣鼓、排子锣鼓、排场锣鼓、外来锣鼓、锣鼓柜。苏学成老师着重介绍了锣鼓柜。锣鼓柜是吹打乐器,喜庆、红白事时使用。锣鼓柜有两种演奏方式:堂奏,用大笛来代替唱;巡奏,一边吹,一边巡游。在嘉宾们合作演奏的传统锣鼓音乐“锦帆开”中,在场读者领略了雄壮亮丽的锣鼓艺术精髓。以前的顺德乡村,都是青砖屋、石板路,锣鼓柜一般宽50厘米、长1米,锣鼓手一边打一边走,穿街过巷。如今锣鼓柜已经很少见了。几年前,顺德君安三华乡发现了一个光绪年间的锣鼓柜,曾来过广州巡游演出。锣鼓柜一般有固定的一个个组合,如科举考试、封相、新屋落成等都有相应的固定锣鼓组合。

此外,苏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粤剧锣鼓传统与现在流行的记谱方法,让我们学会看锣鼓谱。

对于锣鼓艺术的历史与传承,苏学成老师有着很深的理解,他说:“粤剧锣鼓与粤剧同生死、共存亡,它溶入广府音乐体系,并以多种形式形态出现,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如锣鼓柜等。所有有关古老的音乐中,在广府音乐体系里,锣鼓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粤剧的存在。基本全国都懂京锣鼓,粤剧锣鼓可融入当地的戏曲,比较容纳。30、40年代的粤剧锣鼓很难听,当时的要求不一样,与现在审美观不一样,但那种锣镲很古老、传统,很规范,是不能越界的。50、60年代的锣鼓开始已经破四旧,很多锣鼓已经失传,70、80年代,因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基本上学习京锣鼓。教师传授传统锣鼓艺术只能换一个名字教。”

图5.苏学成老师在示范敲击“沙的鼓”

最后,苏学成老师把珍藏的“沙的鼓”(俗话“和尚头”,木头是用胜寿年班的)、古老的“双皮鼓”、“傍鼓”、木鱼等敲击乐器在现场一一展示,并示范演奏。通过“沙的鼓”和木鱼的配合演奏解释何为“叮板”。“叮”就是敲“沙的鼓”一下,板就是敲木鱼一下。叮板符号为:板“X”,叮“、”。当中不少乐器是读者闻所未闻、前所未见的,果真是一场粤剧锣鼓的饕餮盛宴!

也许,说到这里,任何文字和言语也难以准确表达每位现场读者心中的观感。不仅仅是锣鼓艺术,粤剧艺术博大精深,只有在舞台上传承,才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为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感受。

请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