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董永传说吗?一起走进滨州吧滨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戏曲曲艺、民俗活动、口头传说和手工技艺等。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滨州,去感受缤纷的滨州非遗文化吧!
董永传说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河镇木版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清河镇木版年画,产生于山东省惠民县清河镇,是从潍坊和天津引进后经加工修改而成,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取材和内容反应了当时农民的思想追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求,其表现内容丰富,题材主要有避邪纳福、瑞祥吉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剧等。它根植于民间的土壤之中,长期以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应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
秧歌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秧歌(主要在北方地区),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锣鼓经中国汉族传统器乐及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锣鼓经,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锣鼓经实际上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就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将各种锣鼓点按其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则称为锣鼓经。简称锣经。
东路梆子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东路梆子又称章丘梆子,群众称它为山东沤。目前流行的东路梆子,为秦腔系统的分支,是经过山西、河北等省而流传到山东境内章丘、惠民等地的,至少有一百八十八年前,就已经在当地流行了。这种梆子声腔,与早已在本地流行的昆曲及其他曲调(如扬州乱弹、柳子、罗罗等)相结合,形成了“章丘梆子”——“东路梆子”。
鲁北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鲁北大鼓,属于小鼓定点、月板、三弦、坠琴伴奏长腔说唱形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版、流水板和四板等。以唱见长,表演朴实,诙谐幽默,故事性、说唱性较强,主要演唱一些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内容的故事剧和根据形势工作需要自编的小段。作者:枯叶无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229.html